
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,如果在蘇杭之間畫一條線,你會發現湖州剛好處于“天堂中央”。
都說“天堂中央”好風光,她美在“行遍江南清麗地,人生只合住湖州”的文人吟誦里;她美在綠水逶迤、青山相向的詩畫生活里;她更美在城市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里。
作為城市建設運營主力軍,市城市集團人一路追光逐綠——綠色建筑拔地而起、綠色能源持續供給、環保產業“碳”尋未來……在生態文明道路上勇于探索、闊步前行。
新故相推,日生不滯。在仰望、抵達、再出發的無限循環里,市城市集團正助力湖州向著更高處進發。
以綠為底 賦能綠色建筑發展
什么樣的樓宇是綠色的?
對于這個問題,市城市集團有著獨到的理解:不僅是建筑單體的低能耗,更是貫穿城市片區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綠色、低碳、智慧、健康。在南太湖CBD項目,這樣的“綠色浪潮”正洶涌澎湃。

早在建設之初,市城市集團便在原規劃綠建二星標準基礎上,按照“一樓一證”思路分區發力,以更高綠建認證標準加碼項目建設,成功打造出全國首個同時擁有近零能耗建筑、LEED、綠色建筑、WELL等多項標準認證的綠色低碳建筑群。投用后,可為我市新增綠色建筑面積約170萬平方米,進一步提高全市大型公共建筑的綠色建筑設計、建設、運營標準。
建筑業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戶,約占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。推進建筑領域節能降碳,對促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。近年來,市城市集團聚焦重點項目建設,緊緊圍繞“雙碳”戰略目標,通過全面加強綠色施工管理、開展綠色建筑示范區建設等方式,不斷推動建筑產業綠色轉型。
“構筑城市有機生命體,要讓各個‘細胞’學會呼吸。除了新建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,引導已有建筑節能降碳也是關鍵。”市城市集團下屬數字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,他們聯合清華大學研究團隊,在全國首創公共建筑“碳效碼”,依托住建、電力等部門信息并集成超1300座公共建筑的電力、燃氣、綠電等主要能源數據,基于GIS +大數據模型的碳效管控數智化管理平臺,為公共建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精準畫像。

“通過定位碳效畫像,充分掌握每一棟公共建筑的能耗情況,并以此為依據探索建筑碳交易模式、公共建筑差別化電價機制、居民用能‘個人碳賬本’等多元應用路徑,推進減排管理。”該負責人說,推算結果顯示,全市推行“碳效碼”后,公共建筑年度可節省電量約3億度,相當于減少碳排放量約14.8萬噸。
對此,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、教授林波榮曾表示,建筑“碳效碼”從“政府+市場”相結合的角度,為實現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給出全新解決方案。“可以說,只要是以電力、天然氣為主要能耗的建筑,都能帶入這一統計核算體系,這對浙江省及其他地區建筑行業控耗降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”他說。
以綠為核 涌動清潔能源浪潮
作為城市水氣服務商,做好產業和能源轉型的加減法,是市城市集團推動湖州綠色發展的重要打法。
做好減法是首選,借智降本增能效。近年來,市城市集團下屬水務集團以數字化改革為契機,承擔“湖州智慧供水項目”這一全國首批“新城建”試點任務并通過驗收;下屬湖州燃氣積極打造燃氣“智慧云”平臺,利用大數據、可視化、物聯網等科技手段,打造具有實時感知、智能預警、智慧服務等功能的閉環管理服務模式,持續推進產業優化升級。

同時,以能源替代為抓手,降低火電耗能。西部水廠水電站正式投運,成為全市首座擁有“自發自用”水電站的綠色低碳水廠,每年能發出綠電760萬千瓦時,為社會減少碳排約7600噸。湖州燃氣利用天然氣代替煤作為燃料,目前已為9家印染企業完成染缸技術改造,每年可減少近1.7萬噸標煤使用,為印染企業節約成本675萬元,有效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。
做好加法變方式,植新增綠興產業。追求低碳不是“躺平”停滯,近年來,市城市集團立足加法,布局非化石能源產業,持續提升清潔能源供給能力。

清晨,陽光灑向童心印花產業園樓頂,5904塊單晶硅光伏組件逐日聚光,約3萬平方米“藍海”吸收著光,源源不斷釋放電流,每年可生成綠電282.49萬千瓦時,相當于節約標煤約4.3萬噸。
像這樣光伏與建筑的“跨界合作”并不少見:湖州農副產品物流集散中心成功安裝光伏組件,年均發電量達285.68萬千瓦時;西部水廠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,年均發電量達45萬千瓦時……截至目前,20個光伏發電項目建成,累計裝機總容量達23.85兆瓦,每年能生成綠電約2316萬千瓦時、增收超1300萬元。這些“曬”出來的經濟效益,為集團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新動能。
以綠為筆 繪就環保生態畫卷
綠色崛起,擔當實干,市城市集團在發展經濟和呵護生態之間奔跑逐夢、一路不懈。
今年5月,湖州市碳管家全流程數據管控平臺啟用,全市18家熱電企業有了衡量“碳資產”的大管家。這個由市城市集團下屬環保集團生態研究院著手開發的數字平臺,可以通過平臺自動化采集熱電企業用煤量、用蒸汽量、發電量等碳排放關鍵數據,實現在線實時接入,與國家交易平臺數據進行交叉比對,在確保碳排放基礎核算數據質量的同時,通過數字化記錄、智慧化分析,計算碳排放量。

“對企業而言,這既是一種監督,確保碳排放量數據真實可信,但更是服務企業技術改造、提升生產質效的有力引擎。”項目總工程師林佳瑋介紹,“每種數據我們都設置了偏差值,一旦偏差超出值域,平臺就會自動預警,提醒企業查找原因、及時調整。”
碳管家應運而生,是市城市集團關注社會需求、厚植生態底色的精彩縮影。近年來,市城市集團人逐綠腳步鏗鏘有力,以勢如破竹的氣勢激蕩起環保產業“一池春水”。
聚焦危廢處理,打造出全市唯一集危險廢物、醫療廢物、病死動物協同焚燒處置及危險廢物、生活垃圾安全填埋于一體的危險廢物綜合處置中心,牽頭和參與編制并發布《危險廢物焚燒處置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》《病死及病害動物智能化收集轉運技術規范》等相關領域全國首個團體標準,先后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、省科技型中小企業、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、省首批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實訓基地等榮譽稱號。

著眼環境保護,成立全市域內唯一一家國有綜合性環境檢測第三方服務機構,資質能力涉及水和廢水、土壤和沉積物、環境空氣和廢氣、固體廢物、噪聲等16大類630項,為浙北地區政企單位客戶提供空氣質量監測、水質分析、土壤污染評估等全方位環境檢測服務,并獲評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、浙江省社會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能力評估4A級等榮譽稱號。
時光向前、湖州向上,城市集團人正斗志昂揚奔跑在逐綠路上。